真正意义上来讲,全球仅有中国热衷于婚纱摄影。
相信大部分家庭都有一本婚纱影集,这本影集不仅是小两口浪漫爱情的见证,更是一天“辛勤劳作”的成果。
毕竟在拍摄当天,新人需要在摄影师的指挥下换数套服装,去十几个地方,摆几十个姿势,拍上百张照片,这些照片经过筛选最终成为这本小小的影集。
可能在大多数人眼中,婚纱照源于西方,其实不然,西方的婚礼大多从简,真正意义上来讲全球仅有中国热衷于婚纱摄影,那么中国的婚纱摄影究竟从何而来?今天我们就来科普一下婚纱摄影的起源。
西方:从肖像照到婚礼摄影
摄影起源于西方,在这项技术刚刚可以支持拍摄人像时,就有许多夫妇开始有意识的利用摄影记录下人生最珍贵的瞬间。
英国女王维多利亚与阿尔伯特亲王
但是当时的相机并不支持在婚礼现场拍摄,于是乎许多家庭选择在婚礼前或者婚礼后,穿着最好的衣服去照相馆拍一张肖像照。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便是1854年英国女王维多利亚与阿尔伯特亲王时隔14年后补拍的肖像照。
19世纪末,当相机逐渐便携之后,很多夫妇干脆将“肖像照”搬到了婚礼现场,照片数量也不限于一张。
尽管当时还很难实现抓拍,却已经可以摆拍新娘单人肖像、夫妻双人照以及大家庭的合影。这一时期西方的肖像照和如今中国的婚纱照概念有些类似,但更为简单。
到了二战之后,西方社会提倡一切从简,于是专门去摄像馆拍摄肖像照的环节也逐渐消失,取而代之的是邀请摄影师在婚礼现场拍摄,在拍摄肖像照之余不少摄影师还会拍摄一些婚礼相关的纪实照片。
相传很多摄影师甚至不请自来,在婚礼结束后向新婚夫妇出售自己抓拍的照片,如果来了不止一个人,甚至还有凭借照片质量进行竞标的环节,这一传统也沿用至今。
所以相较于中国的婚纱摄影,西方人更希望用镜头记录下婚礼的珍贵瞬间,拍摄手法以抓拍为主,这些概念组成了如今西方盛行的“婚礼摄影”。
当今国际著名的专业婚礼摄影师协会ISPW举办的“世界最佳婚礼摄影师”评选,就严格按照婚礼的流程区分为准备、典礼、第一支舞以及决定性瞬间等组别。
如今的西式婚礼,只有在相对正式的情况下,新人会在婚前拍摄一组订婚照,当然拍摄这组照片所穿着的服装,也仅是常服。
上图为威廉王子和凯特王妃的订婚照
中国:民国起源的婚纱照风潮
中国的婚纱照与西方类似同样起源于肖像照。
1844年,美国人乔治在香港创办了第一家摄影馆,但当时的拍照价格十分昂贵,单人照片每张需要3美金,每多加一人则需要多加两美金,所以仅有官宦子弟和富裕家庭会拍照留恋。
从曾国藩的小女儿曾纪芬与其丈夫聂缉椝的婚纱照不难看出,这一时期的婚纱照新人穿着以传统的中式长袍和凤冠霞帔为主,整个照片风格更像是拜堂成亲。
到了民国时期,中国的婚礼逐渐西化,许多上流社会的新人开始穿着西装和婚纱拍照。
1927年12月,蒋介石与妻子宋美龄的婚纱照经过报纸的宣传轰动一时,引发当时的年轻人争相效仿。新婚夫妇上半身合照,全身合照以及全家福三种构图模式成为婚纱照的经典。
尤其需要注意的是,蒋介石和宋美龄采用的新娘坐着,新郎站立在背后的姿势,因其既体现了庄重又不失亲密,在上流社会开始流行并一直流传至今。
到了新中国成立,大陆西式婚礼的风俗已经中断,取而代之的是“革命友谊”的简单合照,这一构图风格也被沿用至今,成为结婚登记照的专用款式。
不过,中国宝岛台湾的婚俗发展并没有中断。上世纪60年代,在台湾当地无论新娘拍照时是否穿着婚纱,拍摄婚纱照都成为了不可或缺的一部分。
到了70年代,彩色胶卷被引进中国台湾,拍摄与冲印分离,摄影师可以专注拍照。当时名列“亚洲四小龙”的中国台湾,也有许多家庭可以负担更加隆重的婚礼。
婚前标准化的照相套餐开始越来越多的被人们所重视。
1978年,中国台湾第一家摄影公司成立,中国人独有的“婚纱照”概念自此成型。
但由于中国人结婚淡旺季分明,在旺季时不少新人很难预约到心仪的摄影师,于是摄影和婚宴分开单独演变成婚礼前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。
婚纱摄影在中国台湾取得重大成功,并一度让其成为胶卷行业龙头柯达的世界头号市场。
1933年,在本地市场饱和之后,不少摄影公司进军大陆,从广州、上海等地逐步朝内陆地区发展,并逐渐成为中国特色婚俗的一部分。
其实,在如今的中国同样活跃着不少“婚礼摄影师”,但是由于收费昂贵,再加上中国传统婚俗中如收红包、敬酒等环节很难拍出浪漫、庄重且值得后半生回忆的照片,所以婚纱摄影才成为人们不二的选择。
下一篇:潮湿的密林 沉浸热带的绿色世界
上一篇:街头拍摄的入门技巧