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 |||||||
除了人才问题,其次是要把蛋糕做大。华为在1993年差点倒闭之后就走上了分配的道路,到去年,华为老板所占比例只有1%,据报纸上说,他分给员工干部的利润分红达146亿,他的员工会会很有动力因为他知道给老板干也就是给自己干。为什么要把蛋糕做大?经济学规律说,任何市场竞争都会经历几个阶段:第一阶段是完全竞争,你在成都做,我在苏州做,竞争基本比较少,N年前的婚纱摄影行业就是这样;这个阶段之后就是垄断竞争,既有竞争又有垄断,比如合肥,有大大小小几十上百家影楼,其中会有一两家做到1-2亿,这种就是局部的垄断,但仍然存在竞争;最后就是寡头垄断阶段,即少数几家占到整个市场份额的60%-80%以上。现在中国的汽车市场就是垄断竞争向寡头垄断阶段过渡,而日本的汽车市场就是处在寡头垄断阶段。因为这样的市场规律,你的企业不长大,就意味着消失。
分配的第三个理由是把担子分出去。小老板一个人要身兼多职,既做董事长又做总经理,既做销售又做研发,既做服务又管财务,所以他管不好。继之前的“三头”,给大家分享老板的“六臂”,即定方向、建规则、搭班子、抓市场、播文化、常沟通。老板必须把这些做好,然后其他东西就交给别人来做,员工把员工的事做好,老板把老板的事做好,否则就会乱套。
那么,如何来分蛋糕呢?分配的不好,很容易赔了夫人又折兵,甚至反目为仇。民营企业的分法一般会出现以下问题:
1、凭感觉分,即觉得可以给甲多少,给乙多少,给丙多少,这样一划拉发现多了,就又从分得多的人里扣掉几点,分得少了又添上几点,全凭感觉。凭感觉分只有一个结果——内耗,因为员工会觉得凭什么他哪3个点我只有2个点。
2、小富即安。比如一个人一开始拿10万,既没车又没房很需要钱,然后你今年给他分了20万,明年分了25万,分了几年,车子买了,房子也按揭了,然后你就会发现这个人可能自然而然的就没有了动力,当他的物质欲望都满足的时候,对钱也就没了欲望,也就没有了冲劲。
3、白给股份。比如一个人跟了你很多年,甚至还是同学亲戚,你可能就会想让他入股做股东,于是分他10个点,但是他告诉你每年拿那么点钱养家糊口的剩下拿不出那么多钱,你会觉得也有道理,于是就没有要他掏钱。但是我想说,凡是不掏钱的都不珍惜。掏钱有几个好处,首先是他对你的公司有信心,所以他才会投。其次他投入了钱就会希望能升值,自然比较卖力。再次,他的钱再公司,自然会做对公司有利的事情。最后,万一有风吹草动的时候,因为有一笔钱在公司,想走的时候不一定会舍得。所以很多公司白给股份,最后会适得其反,会跟之前一样完全没有变化。
我之前认识一个在湖北做电工的叫做“平安电工”的老板,他做员工思想工作,最后投入股的不少只有两千、三千,很多都是不想投但碍于老板面子才象征性地投了几千,去年做到了4亿,风投引入准备上市,大家都很欣喜若狂。但是老板说,公司上市这些人都是股东,每个人都只有投了几千,但是没有人感谢我。我回答他,他们掏钱了,凭什么感谢你?人不是这样想,你要是现在让他入股掏几千块,他一定很感激你。但你当年让他进来的时候还不值钱,人家只是给你面子,今天上市能变成一百万,人家只是认为当年是做了一个风险投资。这个老板很后悔,说早知道就不要了,这样还会让他们欠他一个人情。
经常会出现这种情况,让他掏钱没钱,但是不掏钱又不行,因为你做大之后,万一他要退出你给不给钱呢?不给不好,但是给的话,因为他当年没有掏钱,每年又已经分红了,你又会不甘心。那么怎么处理这个问题?我的处理方法是走中间路,叫做“掏了好像没掏,没掏好像掏了”。比如说要出90万,但是没有那么多钱,可以分三步处理:我先贷款90万给他购买公司股份;第二步是在章程中约定好,在没有还清贷款之前,股份的三种权利(分红权、所有权、投票权或表决权)中,只有分红权,没有后两者权利,除非在规定的时间内把贷款还清;第三步,分红先不分用来还贷,直到还清为止,几年内没有还清怎么处理等等问题都事先约定好。这三步下来就能解决掏钱的问题。但是你在实际处理的时候,要记住这句话——“规则从严,处理从宽”。老板一定要把筹码掌握在自己手上,所以在和他定任何规则的时候一定要从严,但是处理的时候千万不能从严,因为中国人比较讲情、讲理,如果你严格按照规则处理会显得没有人情味,这样你们的合作就会变成赤裸裸的金钱关系,会给未来留下后患。所以假设到今年年底他分了30万,按照规则来讲这个分红必须用来还贷,但你不能真的这样做,你可以告诉他,你今年干得真的很不错,有30万分红,本来按规定要还贷款,但是每个人年底都要用钱,这样你今年还20万,10万拿回去家用。你会发现,他会非常感激你。这就是“处理从宽”,但如果你之前没有这样的约定,你让他还10万他都会觉得多,所以要“规则从严”。
4、没有退出制度,比如说有个店长,现在能力不错能够胜任你给他的分红、股份,可是当你店越做越大,他可能就会不胜任这个价格,这时候你怎么办?不给了作为老板你就是过河拆桥,如果给了,他这个水平你就给了这么多,做得更好的是不是要给更多?最后就乱套了。所以没有退出制度会害了你自己。
5、没有考核,固定不变。比如,我们用一套科学的方法分了蛋糕,定好了比例,大家都很努力,但是其中有个人偷懒了,只出了七分力,但是分红时他照样拿了那么多,旁边的人就会不平衡,甚至跟着学,慢慢地大家可能就都会只出七分力了,结果业绩自然也就下降了。这就是因为固定不变,只有通过考核,使分配会产生变化,你才有驾驭权。
6、考虑不周。比如你跟主管约定达到多少量分红有多少,结果今年市场出现爆炸性的增长,价格大幅度上升,因此按约定你就要给他多少的分红。不分是不行的,但是分了,也可能出问题,这个主管觉得今年是特殊情况,明年就没有这么多了,又一想自己老板创业也就我今年的分红那么多钱,干脆就自己创业吧!这种情况在民营企业也有很多,一开始没有钱,在你的平台上赚钱,有一天钱有了,人脉也有了,可能就会干脆自己干了,而不是只在你那继续拿这点工资。还有一种情况,比如今年做了100万,要分给某个主管30万,但是老板想做大,明年继续投资分店,这样资金就比较紧张,就会想今年这个主管是不是先不要分了,明年做更大他也可以分更多,于是跟主管商量今年要不就不分了继续投资,而主管不一定会愿意,他的钱可能已经打算好用处了,那这时老板怎么办,是投还是不投?不投不行,投的话,就是要把钱分给主管,自己借钱投资,老板心里面会很不爽。这些都是因为你当初分配时候考虑不周。
随便讲几个问题你就会发现,分配看上去挺好的,但是水比较深,分得不好会鸡飞蛋打。比如你公司大一点的时候,公司高管全部参与分配,里面一定有一个人不能和他们一模一样,但是又不能不让他分,这个人凡是分配过吃过亏的人会知道,如果没有吃过亏,做梦都想不到会是谁,而这个人就是财务。我也有过分出去一两点只要十几万,但是收回来却花了几百万的经历。所以如果你想分,一定要懂得分配的技术。我总结了六大步骤:
1、什么方式分,这个方式有分红股、注册股、期权股、实物股。分红股是约定好今年赚多少钱给你多少红利;注册股是直接把你注册到公司章程里,法定上是认可的;期权股是现在不给你,约定好等公司做到什么规模,你做到什么结果,在什么时候你用多少钱来买这个股份,我给你多少等等;实物股就是直接分车子、房子。
2、分给谁。是分给元老、亲戚、高管、中层、主管,还是员工也分。
3、分多少。是拿10%或是20%出来分,还是拿多少点出来分,为什么?蛋糕大小不一样,分的人数也不一样,所以分多少也不一样。分多了是害,分少了是怨,要分到刚刚好。比如我吃一碗饭就够,但有的年轻人要吃3碗饭才饱,所以分我一碗饭,分他3碗饭就是刚刚好,如果每人都给两碗,那么对我就是害,对他就是怨。那怎么样才能达到这个“刚刚好”呢?我提供两个方法。一是倒推法,比如现在要分给下面5个干部,其中有3个高管2个中层,给的方式可以用这样的规律,即一开始少一点,慢慢增多,呈阶梯式增长。比如其中有一个人跟了你十年,你一点都没有分,就表示你给他的是一杯白开水,他喝了一点味道都没有,如果你一下子给他5勺糖,他喝了之后今年一年都感觉非常甜,非常兴奋,但到明年除非你把糖都给他,不然他就会没有感觉。所以第一年的时候你可以给半勺糖,他喝了会觉得有点甜味,比去年好,第二年给一勺,又比去年更进一步,第三年再给一勺半,你会发现他年年都幸福。倒推法具体来说就是这样,比如今年利润500万,分给之前的5个人,高管一年可以拿15万,那么每个人可以分10万,绝对不能超过12万,这样3个高管就是30万,中层一年拿7、8万,那么分个5万就很不错,最多不能超过7万,以6万为例,2个人就是12万,这样加起来就是42万,所以我分40万左右是比较理想,这样就可以得出我的分配比例是8个点。但这种方法不是绝对的,市场是在变化的,你的利润也在变化。所以你必须也有第二个方法,第二个方法叫做保险法。加上保险,就万无一失了。
4、什么时候分。是什么时间分,是所有人聚在一起分,还是大家分开来分等等。
5、什么价格分。分得时候要不要掏钱,股份的话掏不掏钱,分红的话掏不掏钱?掏钱的话掏多少钱,为什么掏这么多钱?是按净资产掏,还是按注册股本掏?净资产的话要不要评估,无形资产要不要算进去?是溢价,还是折价……
6、什么条件制约。除了分给他红利、股份之外,是不是需要对他有些制约条件?比如有一天当天能力不够的时候怎么办,有一天他去别的地方开了一家和我同样的店怎么办,有一天他离开怎么办,他吃回扣怎么办等等,这些你怎么去制约他?分配的时候如何解决公不公平的问题等等,这些都是制约的条件。
按这样的方法来分,你会发现分配变得非常简单。另外,如果你搞股份制,你要记住,所有的东西,你要尽量弄到公司的章程里面,因为章程就是公司的宪法。有的公司会在私下里面签协议,但如果没有签好会害死你。举个例子,如果采用分红的方式,很多企业会有一个“在职股”,也就是你在职的时候会享有,如果离开就没有了。在广州有家上司公司就出现过这样一个问题,有一个干部在公司做了四年半,按规定要做满五年才会转成正式股份,如果离开就没有。但他四年半就走了,而五年后公司上市了,按规定公司没有给他股份,但是他去广州中级人民法院起诉,最后判决上市公司输了,公司因此多花了两千万人民币。而原因很简单,因为这是他们私下签得协很简单,因为这是他们私下签得协议。如果写在章程里,很多事就没有了。
下一篇:老板基本概念和战略
上一篇:企业凝聚力的蛋糕分配技巧(一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