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新经纬客户端6月10日电(张哲) 这些临床运用效果好、价钱低的药品为何又淡出了人们的视野?
近日,有多家媒体曝出,被称为乳腺癌“救命药”的赫赛汀自去年归入医保之后,在全国多地呈现缺货状态。
其实药品短缺已不是偶发现象,短缺药品中不乏低价常用药,以至是不可或缺的“救命药”。
低价“救命药”轮番消逝,哪些常见药中了枪?
过去几年,“药荒”轮番演出:2011年,心脏手术用药“鱼精蛋白”呈现全国性紧缺;2012年,治疗心脏衰竭的抢救用药“西地兰注射液”短缺;2013年,治疗甲亢的“他巴唑”断货;2015年,心外科用药“地高辛片”、“放线菌素D”全国断供……
这些首选救命药多是已归入医保的低价药,此类药品的短缺,使患者们不得不选择昂贵的替代药品。严重的供不应求,还滋生了短缺药品的“黑市”。
在医药市场上屡次断供的“放线菌素D”是一种比拟“小众”的肿瘤化疗药物,治疗儿童的肾母细胞瘤、妇科的滋养细胞肿瘤等疗效确切。在世界卫生组织发布的局部实体肿瘤诊疗指南中,“放线菌素D”被列入首选化疗计划。该药的价钱在化疗药物中算是廉价的,属医保报销药品,0.2mg/支的“放线菌素D”,价钱为10多元,一个疗程仅需10余支。能够说,该药是名不虚传的低价“救命药”。而在药品断供的状况下,国外替代药一支近6000元。
除了价钱昂扬的进口替代药之外,药店供应无法满足患者购药刚需的现状也给了一些人可趁之机。一药难求的状况下,黄牛做起了倒卖生意。
此前有媒体报道,一盒治疗稀有的婴儿痉挛症的注射用促皮质素(ACTH)正常批发价只需7.8元,但在很多家医院却难觅踪迹。而“黑市”上的售价竟超越了4000元。但即便是这样的“天价”,由于药品自身的稀缺性,也依然不容易买到。上文中提到的心脏手术用药“鱼精蛋白”,正常价钱10元一支,在一药难求的状况下,曾经被黄牛贩子炒到了上万元一支。
这些临床运用效果好、价钱低的药品为何又淡出了人们的视野?
降价药品缺乏利润空间,遭药店拒卖
低价药逐步消逝最主要的缘由就是缺乏利润空间,并且随之构成了原料供给商、药品消费企业与销售终端的博弈。
很多药店都拒卖药效更好的低价药,这些药品在采购过程中,常被厂家告知原料缺乏、厂家暂时不消费等,进而向购置者引荐利润更丰厚的替代药。
北京青年报曾报道,作为一种助消化的常见药,售价为0.9元的“干酵母片”曾经很难在药店里买到了。店员引荐的多为诸如“健胃消食片”、“乳酸菌素片”等售价在15元以上的药品。店员引荐最多的“乳酸菌素片”,批发价仅为5元,售价为28元。
对此, 永安堂大药房店员说:“如今哪个药店还卖9毛钱一包的药,都不挣钱。”健安福医药超市的店员则称:“这么廉价的药,厂家曾经不消费了吧?反正我们进不到货。”
有媒体记者依照“天桥牌干酵母片”包装袋上所注明的企业电话号码,联络了消费厂家“广东五洲药业有限公司”,工作人员答复说:“我们没有停产,也没有减产,依照市场需求停止正常消费。”而为何出卖该药的批发店减少,厂家答复:“可能是这个药比拟廉价,药店觉得不挣钱吧。”
一降价就消逝?其实是换个包装,重新报价
有些看似消逝了的药品,其实只是“换了个身份”重新呈现而已。有媒体报道,我国曾演出过每年批1万多种“新药”,同一成分“死而复生”、“此死彼生”的闹剧。
力诺药业市场营销经理张健在承受媒体采访时表示,很多“降价死”其实是假死,是换包装、换“马甲”。老百姓大药房连锁(山东)有限公司采购部部长唐小辉引见,当时“死掉”的主要是那些实践成分不变,换包装、改剂型、变规格、造新名后重新报价的种类,在当时状况下,只需有变化,就能够换名,就能够提价。
很多企业纷繁在创“新药”上做文章:把原来的每瓶100片的大包装,换成每板10片的铝塑装;原来的粉剂改成片剂、针剂、胶囊、缓释片;每片含有效成分150毫克的变为50毫克、1克……药的主要成分及疗效差异不大,可价钱一下就翻了十几倍,使原来相对利薄的种类,被动出局。
不过,往常这种换马甲的“假死”现象正在减少,制度的日益完善和操作的日益标准,如今药品申请换规格的费用曾经与申请新产品相差无几。药号批文本钱的进步使换“马甲”越来越难。
进口抗癌药品降价,短期内供不应求
国产药大幅降价降低了利润空间,也会降低药企的消费医院和药房的销售医院,进而招致一些低价药品的消逝,呈现“救命药”一药难求的困境。而在进口药集中议价以及零关税等要素的影响下,赫赛汀在降价潮中的断供现象能否是进口药“降价死”的苗头?
两年前,抗癌药赫赛汀的国内市场价钱约为每单位24500元,一个疗程约四五十万元。但经过2017年的价钱集中会谈后,其进入医保药品目录后的支付规范降至每单位7600元,降幅约为70%。由于运用的患者人数剧增,形成全国范围内供不应求的缺货状态。
作为第一批经过以量换价压低价钱并进入医保目录的36种高价进口药之一,关于赫赛汀可能呈现的“降价死”现象,自然不能漫不经心。在价钱会谈中,请求跨国药企对国内市场的需求量动摇有所预见和准备,优化药品消费与供给链条,保证相对稳定的供给量,或许能有效预防进口药降价死现象的发作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