府衙是中国古代官员办理公务之地。河间市现附属于河北省沧州市,历史上,河间是与保定、济南、开封齐名的四大名府之一,距今有2700多年的历史,历代曾在此设郡、立国、建州、置府,是京南经济、政治、文化和军事重地,素有“京南第一府”之称。
自北宋置府以来,河间府、县并存计804年的历史。所以城内既设府衙,又设县衙。直至辛亥反动废府存县。1936年,又一度在此树立专员公署,专署县衙均设在原府衙内(往常二中所在地)。旧府衙座北朝南,衙前设高大照壁(影壁),照壁两侧建有辕门,辕门外有直通河间东西大街的甬路,临街有高大木牌坊,坊上雕琢有“燕赵雄风”四个大字。(传说是直隶总督方观承所书)大门两侧有石狮一对,大门左近有口水井。门口两侧墙壁上(辛亥反动后)左边书“天下为公”,右边书“选贤与能”。大门内有门房(传达室),迎面有方杆旗斗两个,东西两侧有房舍,为隶卒寓居,往里为仪门,东西分列吏舍,是掾吏办公的中央。门东有声明亭,门西有旌善亭。仪门内为广庭甬道,两旁古柏参天,交相掩映,生气勃勃。西侧悬有大铜钟一个,镌有铭文,内含白金千两,声闻四十里,此钟后被侵华日军掠走。
沿甬道北上,原有石台阶五级,上面建有殿堂,名曰大堂,原为府官审理案件之所,凡大堂审理的普通民事案件,允许民众旁听,借以显露“清官大老爷”的明断。大堂正中悬有匾额,上 书:“宝(保)釐堂”三个苍劲大字,据传是明朝严嵩所书。大堂两侧有厢房,为府官休息更衣之所。大堂前面立有戒石亭,碑石铭文:“尔俸尔禄,民膏民脂。下民易虐,上天难欺”。与厅内府官之坐相对。大堂后面为穿堂,过了穿堂是二堂,一些机密案件在此审理,不准民众旁听。二堂后便是内宅,为知府(旧称太守)眷属寓居的中央。内宅东西各建有厢房是知府处置公文和接待宾客的中央。西跨院为神祠和同知署。东跨院为土地祠与阅历署。
府衙门前之大影壁。高约七米,宽十米。辛亥反动后,影壁南面绘有孙中山先生像。影壁北面书写《礼记》上的“大同篇”一段,文曰:“大道之行也,天下为公,选贤与能,讲信修睦。故人不独亲,不独子其子。使老有所终,壮有所用,幼有所长,鳏寡孤独者,皆有所养。男有分,女有归,货恶其弃于地也,不用藏于己,力恶其不出于身也,不用为已,是为大同。”这个影壁不时到建国后还岿然矗立于此,在1963年修建街道时,因其影响交通才被它撤除。
府衙向南,是府门口街,原来是一条繁华整洁的街道,街两旁饭店商肆林立,街南口建有木牌坊一座建于清雍正八年(1730年重修)是一座纯木制结构的建筑,飞檐斗拱,画栋雕梁,颇为壮观。当中主门,两侧耳门,可以南来北往,十分畅通。东西耳门上方各写“城真”、“正平”四字。正门上方写“燕赵雄风”四个大字,下面写着专员黄维诚题,理论这四个是城内王伯龙(举人)老先生书写的。建国以后,由河间师范教员白金华改写为“繁荣经济”四个大字,给这座古建筑赋予了时期意义。这个木牌坊也是在1963年因修街道而被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