应天府书院即应天书院、睢阳书院,其前身为南都学舍,为五代后晋时的商丘人杨悫兴办,位于河南省商丘市睢阳区国度4A级景色区商丘古城南湖畔,为中国古代著名的四大书院之一。北宋大中祥符二年(1009年),宋真宗正式赐额为应天书院,宋仁宗景祐元年(1034年),应天书院改为府学,为应天府书院,庆历三年(1043年)改为南京(北宋陪都,今河南商丘)国子监,为北宋最高学府。北宋初书院多设于山林胜地,唯应天书院设于繁华闹市,人才辈出。随着晏殊、范仲淹等的参加,应天书院逐步开展为北宋最具影响力的书院,位居北宋四大书院之首。
应天府书院的历史,能够追溯到五代时的后晋,当时有邑人杨悫“乐于教育”,在将军赵直的支持下,聚徒讲学。杨悫逝世后,他的学生楚丘人戚同文继承师业,继续办学,培育出诸如宗度、许骧、陈象舆、高象先、郭成范、王砺等后来都成为台阁重臣的著名人物。宋真宗大中祥符二年,曹诚就其地筑学舍150间,聚书1500余卷,广招学生。使应天府书院扬名的另一位人物就是那个吟出“应天府书院
先天下之忧而忧,后天下之乐而乐”的范仲淹。 北宋景德三年(1006),宋州(今商丘)升为应天府,大中祥符七年(1014)又升格为南京,为北宋陪都、四京之一。商丘濒临汴水,交通便当,商旅辐辏,隋唐以来,已开展成为一方都会,到北宋商丘已为全国第二大都市。宋代的应天府书院就设立在商丘的繁华闹市中。随着范仲淹等资深名人的参加,商丘应天府书院逐步开展成为北宋最具影响力的书院,并且位居北宋四大书院之首。兴办缘由第一,北宋科举取士范围日益扩展,而宋初官学却长期处于低迷不振的状态。士人求学需求很大,却苦无其所,在这种状况下,书院应运而生,起到了填补官学空白的作用,为广阔士子提供了读书求学的场所。应天府书院
第二,朝廷崇尚儒术,鼓舞民间办学。宋初倡导文治,但国度一时又无力大量兴办官学,故朝廷对书院给予多方面的惩处和资助。像著名的白鹿洞书院、岳麓书院、应天府书院、嵩阳书院都得到朝廷赐书、赐匾额、赐学田和奖励办学者等不同方式的支持,这些支持无疑是促进宋初书院昌盛的直接动因之一。 第三,佛教禅林制度的影响。佛教出于僻世遁俗、潜心修行的目标,多选择环境僻静漂亮的山林树立寺庙,五代及宋初的书院也大多建于山林名胜之中。佛教禅林集藏经、讲经、研经于一体,也对书院教学产生了明显的影响。如:书院的讲会制度就是自创了佛教僧讲和俗讲的讲经方式,书院教学的讲义和语录等方式,也是来源于佛教禅林制度。 第四,印刷术的应用,使书籍的制造与手写本相比,变得极为便利,是促成宋代书院兴隆开展的重要根底。书籍不再是收藏品而是公众都能够具有的,才有可能使书院具有丰厚的藏书,并真正成为面向社会的教学研讨场所。历史沿革后晋始创
唐哀宗天佑四年(907)唐朝沦亡,中国历史进入“五代十国”0时期,官学遭受毁坏、庠序失教,中原地域开端呈现一批私人兴办书院,应天府书院由此而生。 书院历史最早追溯到五代的后晋,杨悫在归德军将军赵直扶助下聚众讲学,后来他的学生戚同文继续办学,应天府书院的前身就是当时归德军的南都学舍赵直为其筑室聚徒。 北宋立国初期,急需人才,实行开科取士,睢阳学舍的生徒参与科举考试,登第者达五六十人之多。文人、士子慕戚同文之名不远千里而至宋州求学者纷至沓来,呈现了“远书院俯瞰图
近学者皆归之”的盛况,睢阳学舍逐步构成了一个学术文化交流与教育中心,但戚同文病逝后,学校一度关闭。
北宋盛世
宋真宗时,追念宋太祖应天顺时,创始宋朝,1005年将其发迹之处宋州(今商丘)改名应天府。1008年,当地人曹诚“请以金三百万建学于先生(杨悫)之庐”,在其原址建筑院舍150间,藏书1500卷,并愿以学舍入官,并请令戚同文之孙戚舜宾主院,以曹诚为助教,经由应天府知府上报朝廷,遭到宋真宗赞扬,翌年将该书院正式赐额为“应天府书院”。
学化书院
书院得到官方供认,成为宋代较早的一所官学化书院。时人称:“州郡置学始于此”,天下学校“视此而兴”。1043年,宋仁宗下旨将应天书院改为南京国子监,成为北宋最高学府之一。后该书院经应天知府、文学家晏殊等人加以扩展。范仲淹曾受教于此,及后曾在书院任教,盛极一时,与白鹿洞书院、岳麓书院、嵩阳书院合称中国四大书院。 应天府的办学形式,令当地书院习尚大盛。李觏先在南城兴办了盱江书院,求学人数曾达1000多人;杜子野在宜黄兴办鹿冈书院,曾巩在临川办起了兴鲁书院,并亲身制定校规并任教,还延聘欧阳修、王安石等名人教授生徒。
靖康国难
宋钦宗靖康元年(1126)金兵南侵,应天府书院毁于战乱。同时也因南宋偏安,就读于书院的文人、士子纷繁南迁,中国书院教育中心向南移,在南宋理学大盛日时,应天府书院已不如白鹿洞书院,未能扮演文化传承角色。
几番废立
明朝嘉靖十年(1531),御史蔡瑷在商丘城西北隅以社学改建,而沿用旧名,重建书院,但万历七年(1579),宰相张居正下令拆毁天下书院,应天书院遂废。明万历二十九年(1601),归德知府重建“范文正公讲院”又名“文正书院”于归德府东,以留念范仲淹掌教应天府学,讲学育士。他效法范仲淹的肉体,亲身执书讲学,一时培育了许多人才。明代中后期睢阳没于黄河,城址北迁,原讲院故址以无存。- 顺治十五年(1658),符应琦重修讲堂,集诸士而课之。清乾隆十三年(1748)知府陈锡格又重修应天府书院,光绪二十七年(1901),举国废科举,兴学校,诏令各省的书院改为大学堂,各府、厅、直隶州的书院改为中学堂。因而,书院改为“归德府中学堂”(简称归德中学)。
再焕活力
2003年河南省批准应天书院在宋代旧址左近停止修复,并被列为河南省和商丘市的重点旅游工程项目,景区规划占地121.6亩,总建筑面积4116.8平方米,道路占地2523.4平方米。工程拜托河南大学古建筑研讨院设计,整个书院规划由南向北依次为影壁、牌楼、大门及东西侧门,前讲堂及东西侧门、明伦堂及东西配房、藏书楼及东西侧门,馔堂、教官宅、崇圣殿、东西偏房、魁星楼及东西廊房。2004年2月应天书院修复工程开端一期工程建立。2005年底主体工程崇圣殿完工,2006年应天书院的大门、围墙、道路等工程完成。2007年10月1日正式对游客开放。2009年8月应天书院二期工程开建,主要是讲堂等恢复工程。应天书院修建全部完成后,将展示北宋时期的文化、教育、科学、学问等内容,增加游客对北宋历史文化的全面理解,丰厚商丘古城旅游区古文化建筑观光游和学术学习游的内涵,加强古城旅游区对中国传统文化喜好者、专家和文化学者的吸收力,提升商丘古城旅游区的品位和影响力。
下一篇:淇县朝阳寺
上一篇:焦作青天河风景名胜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