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家都知道,拍摄野生动物,是一项艰苦卓绝的工作。野生动物摄影师们,为了捕捉在自然环境中栖息的生灵们,经常需要“上天入地”,这就要求他们练就超人般的体力和耐力,并且掌握丰富的野外生存经验和知识。摄影师们会在沙漠、雪原,顶着酷暑严寒苦守几个月,就为了追求最震撼的视觉效果。但是,如果我告诉你,这些“野生动物照”都是“假”的呢?是的……这些照片都是在美国明尼苏达州的一家野生动物摄影基地拍摄的。
饲养员给摄影师推荐镜头
照片里的“野生动物”,其实都是人工驯养的;看似自然的动作,其实都是摆拍……
像这样的照片还有很多。比如,这匹站在石坡上的孤狼,其实是饲养员抱上去的。再比如,狐狸在雪地里追跑打闹,而扬起的雪花,其实是“人工”洒上去的。
美国明尼苏达州的这家野生动物摄影基地,是一个专门给摄影师们提供“野生动物”照片拍摄服务的地方。
在这里,摄影师根本不需要去野外风餐露宿。只要住进这个基地,早上起床,在向导的带领下开5分钟的车,对着野生动物“咔嚓咔嚓”一通拍,几小时就能出一套片子。
而在这个过程中,饲养员会全程陪在旁边,指导动物做出各种动作。
饲养员们虽然没受过专业摄影训练,但是在这一行干久了,自然知道每种动物哪个走位最好看、什么角度能拍到眼睛的闪光。
他们会时刻提醒摄影师不要穿帮,甚至还会给新手摄影师推荐合适的镜头。
比如这张,一匹狼从两棵桦树之间探出头,就是一个很受欢迎的摆拍pose,其实真相是,狼被铁链拴在后面那棵树上,需要拍摄的时候,饲养员就把生肉扔到狼的面前,诱导它钻进两棵树之间的缝隙,摄影师再在旁边趁机按下快门。
同样受欢迎的pose还有跳过山石的美洲狮,裹着雪的灰熊,月下狼啸……
背后是赤裸裸的利益
这家野生动物摄影基地,一共豢养了一头黑熊,5只美洲狮,20匹狼,46只狐狸,一头野牛,还有各种小动物。每只动物都有“明码标价”。
比如,单拍一只狼,每人每小时收费255美元;如果组团去拍,每个人收费1000美元,可以拍两天。如果是特殊的场景也要单独收费。比如想拍“一群狼吃一头鹿”的画面,每人收费425美元,如此等等。
像这样的“野生动物摄影基地”,在美国还不止这一家。来这样的基地消费的摄影师们也很满意,毕竟真正的野外拍摄太费时费力,成本也高。这种摄影基地价格便宜,人身安全也有保障,效果又好,还省事,更重要的是,拍出来的照片足可以“以假乱真”。
只要他们闭口不提照片的拍摄地,而是声称“这是我在野外蹲守四个星期拍出来的”,扭头把照片卖给商业图库,商业图库就可以睁一只眼闭一只眼,再把照片转手卖给不知情的买方。
于是,很多广告、纪录片、网络流行图片,甚至野生动物摄影大赛里,都充斥着这种“人造”的野生动物照片。这样的结果,使得在这个快餐时代,连野生动物摄影都可以“量产”。
本该在野外自由奔跑的动物,也成了一小撮无良摄影师争名逐利的工具。
“造假”不被摄影协会认同
作为看客,看了假的照片虽然气愤不堪,但真正遭殃的,依然是这些被囚禁的动物们……
好在,这种“造假”行为并不能得到大部分摄影师,以及摄影协会的认同。
20世纪90年代,北美自然摄影协会的伦理委员会就严格区分了“野生”和“驯养”动物的定义,给摄影师们提供了一个道德指南。
美国《国家野生动物杂志》一开始还刊登过这种在摄影基地拍出来的照片,但编辑们很快发现这些动物是被关在笼子里养的,之后就再也不刊登这种照片了。
大型的国际摄影比赛也都禁止使用驯养动物冒充野生动物参赛。
2009年,西班牙摄影师JoséLuisRo-driguez凭借他拍摄的一匹越过栅栏的狼,被伦敦自然历史博物馆评为“年度野生动物摄影师”。但其实,这张照片里的狼是人工驯养的,根本不是“野生动物”。真相被揭穿之后,他的“年度野生动物摄影师”头衔也被收回了。
其实,野生动物摄影,从根本上说,是为了维护动物多样性,维护野生动物栖息地,唤醒人们对于环境保护、动物保护的重视……
如果用驯养动物造假,不就和野生动物摄影的初衷背道而驰了吗?